北京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推动11万套国际人才公寓建设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董兆瑞)今天上午,北京市召开“两区”建设国际人才服务保障全环节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为解决国际人才来京工作的“后顾之忧”,北京市共推动1。1万套国际人才公寓、23所国际学校、8家国际医院、18个外国人服务站点建设,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
“高品质人才社区是北京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也是以人才生态环境的整体构建促进城市更新发展的探索尝试。”北京市人才局副局长于海蛟介绍,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理念以来,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国际人才需求,先后确定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区域,全面推进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人才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
于海蛟表示,北京市围绕建设外国人服务站点、改造升级特色示范街区、设置社区独特标识系统等人才工作生活中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每年遴选一批重点项目,抓一批切口小、影响大的实事。同时,紧密结合高品质人才社区“人才政策试验区”的定位,用足用好“两区”创新政策,会同有关单位积极争取支持,打造社区“政策集成服务包”和政策索引平台,构建“落地即办、未落先办、全程代办”等外籍人才服务体系,提高高品质人才社区的吸引力。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推动1。1万套国际人才公寓、23所国际学校、8家国际医院、18个外国人服务站点建设。于海蛟介绍,北京市首个特色示范街区朝阳“望京小街”开街,全市首座“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厦”在顺义建成,各社区也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关注的突出问题。
于海蛟表示,在推进现有社区建设过程中,北京市研究制定了《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导则》,明确了“1+3+9”的顶层设计,即围绕国际人才需求,按照国际化、生态化与数字化三个建设理念,构建宜居社区、邻里交往、教育文化、创新事业、医疗健康、交通网络、生态低碳、服务配套、管理治理等9大场景,打造全生态链的国际化工作、生活和交往空间。同时,设置由9大项、33中项、115小项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发布了人才社区标识系统,统一发展理念、明确建设标准、形成评价体系,着力提升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水平,切实增强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