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李博)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67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2021年5月起,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9月1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绿色建筑专题发布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建管局局长、通州区副区长卢庆雷介绍了上述情况。
卢庆雷说,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坚持发展绿色建筑,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科技水平,目前副中心绿色建筑走在全市前列,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副中心积极推动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健康建筑融合发展,建成全国能源行业首个近零碳(能耗)项目——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综合能耗降低超70%。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在副中心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市级重点工程绿色施工比例达100%;行政办公区是全国首个绿色三星建材应用比例近100%的区域。还广泛开展光储直柔技术场景、绿色建筑智慧管理场景、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交叉场景探索,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等项目屋顶率先铺设太阳能光伏,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达标安装率100%。
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办临时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陈晓峰介绍,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屋面、外墙、外窗传热系数在现行北京公建节能设计要求基础上均提升10%以上,全年暖通空调负荷比国标要求降低15%。北投大厦项目穿上高效节能外衣,建筑采用固定外遮阳,并形成外幕墙的通风缓冲腔体和换气层。裙楼利用外廊自遮阳,使夏季围护结构热负荷降低13%,大楼冷负荷总体降低4%。
副中心全面应用装配式建筑,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100%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体系,行政办公区综合物业楼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包括集成地面、墙面、吊顶、套装门、设备管线五个系统。与传统装修方式相比,缩短工期30%、减少建筑垃圾90%。副中心住房项目100%实施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修,符合绿色建筑二星以上标准,降低建设过程中碳排放,100%采用供热分户计量和末端智能化控制,减少供暖能耗。20%住宅采用低能耗建筑,达到80%节能标准。
副中心建筑广泛选用绿色建材,北京建院总部大楼项目绿色建材和本地建材使用比例达50%以上,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新型墙材料、再生骨砌块,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消纳环节的碳排放。
陈晓峰说,安贞医院主导“海绵城市”设计思路,结合园林景观,利用植草沟、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思路,同时注重医疗污水处理特殊装置设计,走在了全市新建医院前列。
副中心住房项目(0701街区)采用“中深层地热+市政集中热网保障调峰”供暖模式,计划供热面积34。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开发利用地热资源7。16万吉焦,折合标煤2445吨,替代天然气量216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7650吨。
潞城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利用体育建筑大面积金属屋面铺设定制化玻璃基光伏板,铺装面积6700平方米,占屋顶总面积的42%。光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680。6千瓦,年发电量74。8万千瓦时,可满足全年88%的用电需求,年均减碳量约452吨,相当于北京地区约1130亩森林的年固碳量,可基本实现近零碳体育场馆的建设目标。
城市副中心规划展览馆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对采暖、制冷的能源需求,项目节能率达81。2%。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优先使用光伏绿电,年发电量90万千瓦时,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吨,实现建筑“零能耗+零碳排”的“双零”目标。清华大学金融人才基地项目计划在千人报告厅8200平方米屋面安装680千瓦峰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年发电量约88万千瓦时,可满足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可供给周边建筑,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46吨,打造示范性近零能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