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项脊轩志的段落层次划分)
这篇文章写于两个时期,开头至“殆有神护者”是前一个时期,作于十八岁;以下是后来补写的。就全篇结构看,前一部分是主体,后面的补记充实了前面的内容。据此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殆有神护者”),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层用“喜”贯穿。
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第二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对于这种分析,笔者却不敢苟同。既然是补记,那么后一部分(5、6自然段)就应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之外。可以先不作考虑。据此,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修葺项脊轩,立志读书。
二(2、3自然段)、述说家族的分裂和回忆母亲、祖母,流露对家族衰败的慨叹,含蓄表达自己重振昔日繁华的壮志。
三(4自然段)、自己闭门读书、轩遭火不焚,含蓄的抒发壮志。
四(课文删掉部分)、借寡妇清与孔明的典故,抒发壮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③?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综合看来,文章前四自然段通过描写、记叙分别写了与项脊轩有关的事件:修轩读书,祖母励志,遭火不焚,点题明志(课文删节部分)。有关资料说正文写于作者18岁时,风华正茂,少年心事当拿云,以世家子弟自居,其雄心勃勃、跃跃欲试的心态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