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堂笔记(雮尘珠如果在秦始皇陵怎么办)
谢谢悟空邀请
䨋尘珠是中国神话里的三大神珠之一,还有两颗分别是,避尘珠和赤丹。既然是神话里头的东西,再来一番引经据典也没啥意思。据说雮尘珠是黄帝羽化成仙时留下的,在小说《鬼吹灯》里又被称作“凤凰胆”。不过,这东西是有原型的,即产自阿富汗的 “红蚕石”。
避尘珠,也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东西,说是一直用作镇守天山,阻隔妖气,若放置地上,尘土会四处散开。因此,就 “避尘” 这个特性,有人怀疑这珠子带有放射性。坊间传言,1957年曾在西安发现过它的踪迹,后来到哪儿去了就没了下文。
“赤丹” 同样出自商代,名称上不像是天然之物,有脱胎换骨之功效,颜色应是赤红色。从名字上看,更像是古代的道士捣鼓出来的 “仙丹” 一般,据说它直到宋朝时才失去踪影。
由于盗墓小说《鬼吹灯》及影视剧的热播,题目给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秦始皇陵里有雮尘珠该怎么办?若仍以书中三位摸金校尉进入皇陵内寻找,恐怕也是有去无回。
红蚕石
秦始皇陵墓工程浩大,内里珍宝不计其数,要寻找雮尘珠无异于大海捞针
1974年,随着秦兵马俑及距离皇陵不远的陪葬坑相继被发现,对于秦陵内部的猜想一直从未间断。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中科院长的郭沫若就曾有过对皇陵进行考古挖掘的提议。
在提议被否决后,更写下了 “待到幽宫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 的诗句,其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自1979年至1982年的3年时间内,在秦陵封土西侧、北侧及东侧处,分别发现了五条墓道。
但是,找到墓道并不等于就能进入皇陵进行考古挖掘。一是陵墓内文物众多,每一件都是国宝级的,现行的文物保护手段仍不具备;二是考古过程中存有不可预见的情形,且文物不可再生,与其承担这样的风险,还不如让文物继续呆在墓里保持原状;三是皇陵数量不多,挖了一座少一座,除非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抢救性措施。
可对于盗墓贼来说,哪怕敢于以身试法,但要进入秦始皇陵找寻雮尘珠,可能性几乎为零。
模拟秦始皇陵地宫
一、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内部构造错综复杂
秦始皇陵墓历时39年建造而成,其格局布置依照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其中,外城周长约6.3公里。整个陵区的总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而呈四方锥形的封土,则呈三级阶梯状, 形似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光是底部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现推算的结果,约为12万平方米左右)。
秦陵其规模之宏大,在所有的帝陵当中首屈一指。以清东陵为例,占地虽有80万平方米,可竟有十五座帝、后灵寝,共计一百多人。当年孙殿英盗慈禧墓,动用了上千人,还用上了炸药。
若将秦陵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作比较的话,秦陵在修筑前后共动用将近80万人,而胡夫金字塔动用的人员仅为1/8。据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介绍,秦陵不像隋唐以后的帝王陵墓,有墓门墓道,秦陵不仅没有墓道墓门, 而且土层中结构复杂,层层填夯。
二、秦陵内珍宝无数,要寻找雮尘珠无异于大海捞针
秦陵是九层夯土上的土木倒金字塔形状。若要发掘,必须要将山丘般的陵冢层层剥挖,这样浩大的工程,决不是区区几个所谓的 “摸金校尉” 或是 “搬山道人” 等江湖散盗能实施盗墓的。
除此之外,秦陵地宫上的封土现存仍高达50米。迷宫似的大土坑,是一层土上放一层殉葬品,将其层层叠起,各类奇珍异宝很多是悬空排放。 中、德两国的考古学家,在对秦始皇陵墓进行核磁扫描后发现,在地宫中还埋藏有大量的钱币,如同埋有一座小型的 “国库”。
可以设想,就算盗墓贼能进入墓中,既要费时费力清理填土,还得小心翼翼层层寻找雮尘珠。就算侥幸花上个三五年时间能进入地宫,面对浩如烟海的珍宝,找寻雮尘珠也如大海捞针般。况且,要想到达地宫还有更为致命的一关。
兵马俑
历史记载,秦陵内部多设机关陷阱
据《史记》记载,秦陵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而现代对封土堆的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点,即存有严重的汞异常。秦陵四周虽留有不少的盗洞,但历经千年,水银仍未见挥发。可想而知,封土之下的水银至少可以用巨量来形容。
相传秦始皇陵地宫的四周还填了一层很厚的沙子, 即先布下第一层沙海机关,其目的是阻止盗墓贼进入,越过这一层并不等于万事大吉,还有如大海般的水银等着,而第三层机关则备有致命的机括暗弩。
司马迁在《史记》 中认为,秦陵中设有暗弩, 位置就在墓门内、 通道口等各处要道上布下触发性武器。 这还不算,触动暗弩机关的同时也会连动触发陷阱。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因此,盗墓贼们即便知道雮尘珠就藏身于秦始皇陵墓之内,可面对如此规模宏大、机关重重的大墓,也只能 “望陵兴叹” ,死了盗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