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土楼灯光秀(东南文化遗产梳理)
1、武夷山
武夷山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处福建武夷山市的西南部,包括中西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以及古汉城遗址保护区为核心区域,中部的九曲溪生态保护区则为次核心区域。
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点主要有:架壑船棺、闽越王城、武夷精舍、兴贤书院等。
武夷山悬棺葬分布武夷山风景区内九曲溪沿岸,武夷山古代船棺分布在18处,现存船棺19具。
闽越王城位于风景区南约20公里处,依山傍水、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是现今我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被誉为“中国江南第一古城”。在48万平方米的王城内外,发现了闽越族人民的居住遗址、陶窑群、墓葬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建筑等遗迹,以及印泥文字、坚利的铁兵器和生产工具、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以及其他众多令人惊叹的遗存。
武夷精舍位于五曲溪北隐屏峰西南麓,占地数亩,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世称“武夷之巨观”。武夷精舍落成后,朱熹在此著述讲学长达十年之久,来此就读的四方学者众多,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一批理学著作。
兴贤书院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兴贤古街上,兴建于南宋孝宗(1163—1189年),据传是朱熹为了纪念其师胡宪而建的。兴贤,意为兴贤育秀,书院门牌楼高耸,上嵌竖匾,匾文为朱熹手迹“兴贤书院”四个遒劲的大字。朱熹曾在此著述授徒、传播理学,兴贤书院也就成为朱熹重要的学术活动场所。
2、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护的典范。这些土楼建造于13——20世纪,坐落于肥沃的深山峡谷之中,是一个社区族群长久以来共同生活和抵御侵害的居住传统的独特见证,代表了7个多世纪以来夯土建筑技艺的出现、创新、发展和杰出的艺术水平。福建土楼内部精细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其中一些具有精美的外部装饰,满足了社区人群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在面临潜在威胁的环境下,处于偏远地区的复杂社会组织的一种发展模式。土楼建筑和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风水观念,以及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福建土楼数量众多,其总量大约3000座上下。入选世界遗产的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南靖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的大地土楼群,共计46座土楼。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下洋初溪村,由集庆、余庆、华庆、庚庆、锡庆、福庆、共庆、藩庆、善庆共计10座土楼组成。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湖坑镇湖坑村,由光裕、福兴、奎聚、福裕、如升、振成、庆成共7座土楼组成。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高头乡高北村,由承启、五云、世泽和侨福4座土楼组成。
衍香楼位于永定湖坑镇新南村,1842年开始修建,单重圆形土楼,振福楼位于永定湖坑镇西村,始建于1913年,双重圆形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书洋镇上坂村田螺村,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共5 座组成,其中步云楼位于中部,其余4座土楼发分布于四周。这5座土楼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居高俯瞰,4座圆楼拱卫中间的方楼,形成极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观之令人震撼。
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河坑村,由朝水、永盛、绳庆、永荣、南熏、阳照、永贵、裕昌、东升、晓春、永庆、裕兴共计13座土楼组成,是入选世遗土楼最多的土楼群。
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元年,单重圆形土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单重长方形土楼。
大地土楼群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二宜楼、南阳楼和东阳楼组成。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双重圆形土楼,是世遗土楼中为数不多的单元式土楼。
3、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鼓浪屿”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小岛。“鼓浪屿”开拓于宋末元初,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历史中,随着厦门作为福建地区早期开放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受到来自中国闽南地区、西方国家和亚洲国家等多元文化的共同影响。外来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存和融合,以及华人文化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和积极作用是“鼓浪屿”独特的文化特征。“鼓浪屿”完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传统社会融入现代公共设施向新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变革。“鼓浪屿”是在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下发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区的独特范例。岛上公共租界时期的国际化公共社区整体空间结构和环境要素以及历史建筑都被相对完整保护下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近1000点。
除上述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东南历史文化遗产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闽浙木拱廓桥、闽南红砖建筑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